由智研咨询专家团队精心编制的《2024-2030年中国余热发电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发布,《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及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余热发电行业未来的市场走向,挖掘余热发电行业的发展潜力,预测余热发电行业的发展前景,助力余热发电业的高质量发展。
报告从2022年全国余热发电行业发展环境、上下游产业链、国内外基本情况、细分市场、区域市场、竞争格局等角度,系统、客观的对我国余热发电行业发展运行进行了深度剖析,展望2023年中国余热发电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是系统分析2022年度中国余热发电行业发展状况的著作,对于全面了解中国余热发电行业的发展状况、开展与余热发电行业发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可供从事余热发电行业相关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产业企业等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余热发电是利用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余热发电不仅节能,还有利于环境保护。用于发电的余热主要有:高温烟气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废气、废液余热,低温余热(低于200℃)等。此外,还有用多余压差发电的。其中产品余热占43%;烟气余热占41%;冷却水余热占16%。
余热可以根据温度分类为高温余热、中温余热、低温余热三种,国内技术与国外无本质差别,主要发展高温余热锅炉发电与低温余热供热(制冷)。高温余热大于500℃,约占总余热量的39.8%;中温余热200-500℃,占比25.9%;低温余热小于200℃,占比34.2%。我国中高温余热利用技术普及率不高,如钢铁行业,高温余热应用率为44%,低温余热利用率还比较低,目前先进回收技术理论上可以回收60%,余热回收潜力较大。
余热是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能源利用设备中没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废弃的能源。余热发电是余热的回收利用中其中一种,属于间接利用。随着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以及低碳经济等一个个观念的提出,我国的余热发电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废气、废水、废渣等余热资源也随之增多,应用余热发电技术逐渐成为了解决能源压力和环保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目前工业余热利用率低,余热回收空间大。我国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部分占总余热资源的60%。202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54.1亿吨标煤,对应可回收能源5.5-21.7亿吨标煤,可回收余热总资源平均值约13.63亿吨标准煤,较2021年增长0.43亿Tce。目前工业余热利用效率仅为30%,国内先进水平为40%,国外先进水平为50%,行业发展潜力较大。
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废气、废水、废渣等余热资源也随之增多,应用余热发电技术逐渐成为了解决能源压力和环保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目前工业余热利用率低,余热回收空间大。近年来受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政策福利包括费用减免、新技术推广等,我国余热发电行业建设积极性提升,装机规模不断增长。尤其是在“碳中和、碳达峰”战略背景下,我国余热发电行业建设速度较快。2022年我国余热发电投资规模达到153亿元,较2021年增长21.08亿元,预计2023年我国余热发电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74.08亿元。
2022年我国余热发电行业装机累计容量从2011年的1007万千瓦增长达到了2543万千瓦,增长非常快速,其中余热发电行业新增装机容量为425万千瓦。
目前,国内余热发电工程行业市场集中度不高,主要企业有中材节能、沃特节能、海螺川崎、天壕环境、南京凯盛、聆达股份等。
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废气、废水、废渣等余热资源也随之增多,余热发电在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缓解空气污染、节省煤炭能源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空气污染严重、能源短缺的加剧,余热发电在发展中更加受到重视和应用。为了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和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未来余热发电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
我国工业体系庞大,国内可利用的余热资源丰富,目前我国部分领域余热发电在技术、装备等方面已到达国际领先水平,余热发电效益、发电效率在不断提升。但整体来看,各行业余热资源利用率仍较低,余热资源整体利用率约为三成,未来我国余热发电利用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4-2030年中国余热发电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内容丰富、数据翔实、亮点纷呈。是智研咨询重要研究成果,是智研咨询引领行业变革、寄情行业、践行使命的有力体现,更是余热发电领域从业者把脉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智研咨询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立体的智库体系,多年来服务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提供科技、咨询、教育、生态、资本等服务。
【特别说明】
1)内容概况部分为我司关于该研究报告核心要素的提炼与展现,内容概况中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情况,最终出具的报告数据以年度为单位监测更新。
2)报告最终交付版本与内容概况在展示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最终交付版完整、全面的涵盖了内容概况的相关要素。报告将以PDF格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