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智研咨询专家团队精心编制的《2024-2030年中国进口粮食行业市场深度监测及战略咨询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发布,《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及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进口粮食行业未来的市场走向,挖掘进口粮食行业的发展潜力,预测进口粮食行业的发展前景,助力进口粮食业的高质量发展。
报告从2023年全国进口粮食行业发展环境、上下游产业链、国内外基本情况、细分市场、区域市场、竞争格局等角度,系统、客观的对我国进口粮食行业发展运行进行了深度剖析,展望2024年中国进口粮食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是系统分析2023年度中国进口粮食行业发展状况的著作,对于全面了解中国进口粮食行业的发展状况、开展与进口粮食行业发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可供从事进口粮食行业相关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产业企业等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界定,粮食是指谷物、豆类、薯类的集合。谷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其它谷物;豆类包括大豆、绿豆、红小豆等;薯类中包括马铃薯、甘薯。进口粮食是指通过中国海关报关验放进入中国境内且产自关境外的粮食。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且粮食是众多产业链的上游原料,粮食产业稳定发展,才能让与其相关的众多产品稳定生产。而积极扩大进口仍然是目前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粮食进口可以充分发挥资源替代作用,通过粮食进口来调整国内粮食生产供给压力,进而可以在保证粮食供需平衡的前提下,为“轮耕休作”提供条件,降低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品的使用,可以缓解耕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的压力,减轻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恢复耕地活力,为粮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综合来看,进口粮食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国辽阔的国土和巨大的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粮食种植的地域分割。北方以玉米、大豆和小麦为主(东北地区稻米种植量也很大),南方则以稻米为主。我国粮食生产地域重心正在发生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步转移,“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日趋明显。目前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地区已成为主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粮供应地。2023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69541.0万吨,比上年增加888.2 万吨,增长1.3%。其中,稻谷和小麦产量下降,分别为20660.3万吨(下降0.9%)、13659.0万吨( 下降-0.8% );玉米产量28884.2万吨,比上年增加1163.9 万吨,增长4.2%;豆类和薯类产量稳中略增,2023年产量分别为2384.0万吨、3014.0万吨,增长1.4%、1.2%。
我国粮食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粮食进口是调剂和补充国内余缺的重要手段。我国每年粮食进口量将近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一,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196万吨,同比增长11.7%。这是我国粮食进口量第二次突破1.6亿吨,比2021年的16454万吨少258万吨。
我国粮食贸易已呈现出“常态化”的稳定净进口局面。在弥补国内粮食市场供需缺口的同时,逐步增高的对外依存度及进口市场集中度也使得粮食“卡脖子”隐忧存在。2023年我国粮食进口依赖度已增加至18.95%。在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不断升级的逆全球化贸易摩擦、俄乌冲突等因素的影响下,国际粮食供给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中国粮食安全,特别是进口依赖型粮食产品的保供稳供压力凸显。
适度进口能有效弥补我国粮食供需结构性短缺。我国是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粮食产量虽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粮食消费需求呈现刚性增长,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饲料粮和油料短缺问题凸显,需要通过进口调剂余缺。从粮食进口结构看,豆类(主要是大豆)依然是占比最大的进口品种,居主导地位,2023年进口9895.7万吨;玉米、小麦进口比重次之,2023年分别进口2712.2万吨、1187.8万吨;稻谷、大米等进口比重相对较小。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以来玉米进口量快速增长,2019年及之前进口量基本不足500万吨,2021及2023年则达到了2700万吨以上。
《2024-2030年中国进口粮食行业市场深度监测及战略咨询研究报告》内容丰富、数据翔实、亮点纷呈。是智研咨询重要研究成果,是智研咨询引领行业变革、寄情行业、践行使命的有力体现,更是进口粮食领域从业者把脉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智研咨询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立体的智库体系,多年来服务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提供科技、咨询、教育、生态、资本等服务。
【特别说明】
1)内容概况部分为我司关于该研究报告核心要素的提炼与展现,内容概况中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情况,最终出具的报告数据以年度为单位监测更新。
2)报告最终交付版本与内容概况在展示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最终交付版完整、全面的涵盖了内容概况的相关要素。报告将以PDF格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