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5年安徽省宣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落实“2+3+4”产业链专班“七个一”工作机制,前瞻布局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赛道[图]

内容概要: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全省唯一与江苏、浙江两省毗邻的地级市,也是安徽省距离上海直线距离最近的城市。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桥头堡"和安徽省东向发展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宣城市充分发挥“皖东南门户”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经过系统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功构建了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该体系以"工业强市"战略为引领,创新打造“2+3+4”产业矩阵:重点培育汽车零部件、新能源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绿色食品、精细化工、纺织、碳酸钙四大特色传统产业,前瞻布局低空经济、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N个未来产业增长极。通过实施“链长制”、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等举措,加速形成主导产业引领、新兴产业支撑、传统产业升级、未来产业培育的梯次发展格局。同时深化与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与安徽省先进制造业高地。


上市企业:中鼎股份(000887.SZ)、香农芯创(300475.SZ)、华菱精工(603356.SH)、拓山重工(001226.SZ)、森泰股份(301429.SZ)、司尔特(002538.SZ)、广信股份(603599.SH)


相关企业:保隆(安徽)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安徽永茂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宁国华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云乐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城开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兴锂新能源有限公司、宣城研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弘泰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芯聚德科技(安徽)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新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裕隆重工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关键词:安徽省宣城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以及化工、纺织、食品医药、碳酸钙低空经济、新型储能、人工智能


一、新质生产力行业概述


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二、安徽省宣城经济运行情况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全省唯一与江苏、浙江两省毗邻的地级市,也是安徽省距离上海直线距离最近的城市。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桥头堡"和安徽省东向发展的"前沿阵地"。作为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和沪宁杭合四大都市圈的交汇点,宣城市近年来通过实施精准的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持续提升其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枢纽地位,成功实现了从区域"边缘"向区域"中心"的战略转型。在"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发展战略引领下,宣城市经济呈现稳中向好、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5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6.6亿元、907.5亿元和959.4亿元,增速分别为3.7%、7.3%和4.6%,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9.1:44.2:46.7,呈现出第二产业引领增长、第三产业稳步提升的协调发展格局。

2020-2024年安徽省宣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及产业结构(单位:亿元)


宣城市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已成为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核心门户。近年来,宣城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创新构建"2+3+4"产业链专班工作机制(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成长型产业,以及化工、纺织、食品医药、碳酸钙四大传统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24年,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全部工业增加值达724.3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9%,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目前,高技术制造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年增加值增长17.7%。细分领域表现尤为亮眼: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25.9%,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43.4%,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8.6%,医药制造业增长7.5%。主导产业方面,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产业双双实现突破性发展,产值分别达到850亿元和7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74.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其中,汽车零部件产业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5家,总数达425家,位居全省第三位。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宣城市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光伏领域产业创新研究院,同时"高性能密封件及轻量化汽车零部件集群"获评安徽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标志着宣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2020-2024年安徽省宣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宣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市科技创新指标实现全面突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首次超越全国平均水平,位列全省第五;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单,创新实力获得国家级认可。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0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7.8%,居全省第四位。


在创新型企业培育方面,宣城市构建了梯度发展格局,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总数37家,全省第五),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总数480家,全省第四)。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提升,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113件,同比增长44%,增速位居全省首位。


产业升级步伐持续加快,"2+3+4"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2024年产业链招商成果丰硕,签约项目596个,总投资2269.6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43%,居全省第五位。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成效明显,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3%,10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总数达到39家,产业转型升级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2020-2024年宣城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单位:家)


三、安徽省宣城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


2024年“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在此背景下,宣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后出台《宣城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宣城市支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若干政策》《宣城市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关于加快打造与沪苏浙一体化的营商环境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从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多维度发力,为新质生产力在宣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构筑起“政策沃土”与“生态雨林”。

安徽省宣城市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


2025年宣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以工业强市战略为引领,部署三大任务:一是加速新兴产业集群化,推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产业冲刺千亿规模,培育光伏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布局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二是推进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家、国家级“小巨人”4家以上,实施300个重点技改项目;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创新联合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扩大科创金融支持,力争高价值发明专利增长8%。这一系列举措将有力推动宣城市新质生产力培育和高质量发展。

2025年宣城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三大任务


2025年1月17日,宣城市召开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产业链专题会议,指出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已全方位渗透至各个行业领域,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意义,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


会议强调,发展数字经济要立足宣城实际,走特色化发展道路,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强化产业链协同合作;二是加大产业链专班招商力度;三是加速产业链项目落地实施;四是充分发挥推进组办公室统筹调度职能;五是强化宣城现代服务业园区建设;六是实现产业链工作计划 “双结合”。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加快形成具有宣城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年宣城市以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激活新质生产力


安徽省宣城现代化产业体系


宣城市充分发挥“皖东南门户”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经过系统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功构建了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该体系以"工业强市"战略为引领,创新打造“2+3+4”产业矩阵:重点培育汽车零部件、新能源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绿色食品、精细化工、纺织、碳酸钙四大特色传统产业,前瞻布局低空经济、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N个未来产业增长极。通过实施“链长制”、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等举措,加速形成主导产业引领、新兴产业支撑、传统产业升级、未来产业培育的梯次发展格局。同时深化与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与安徽省先进制造业高地。

宣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安徽省宣城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链集群


宣城市地处长三角中心区核心位置,坐拥苏浙皖三省交会的独特区位优势,是安徽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门户。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宣城市创新构建了"一屏两廊三区多中心"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通过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现全域空间精准管控和高效利用。“一屏”指依托九华山—黄山—天目山余脉构筑的皖南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强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两廊”为水阳江、青弋江流域生态廊道系统,突出水源保护、岸线修复和洪水调蓄;“三区”包括北部圩区现代高效农业区、中部丘岗特色休闲农业区和南部山林绿色生态农业区,形成差异化农业发展格局;“多中心”即以宣城市区为核心,宁国、广德等县城为支撑的城镇体系,通过功能互补实现协同发展。


在区域协同方面,宣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四圈多廊带"空间格局,重点推进"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等跨区域合作。同时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通过宁宣铁路、芜宣机场扩建等重大工程,打造立体互联的空间网络,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区域竞争力。

宣城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宣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以“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为引擎,加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群化进程,同步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未来赛道,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产业生态。在空间布局上,“一核两区”为框架,中心城区综合发展核聚焦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郎广宁智造经济发展区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为核心,打造高端制造集群;泾旌绩美丽经济发展区依托生态与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大健康等美丽经济。同时,宣城市积极构建“1+9”高能级平台,以“一地六县”合作区为引领,整合九大省级以上开发区资源,推动产业协同与产城融合,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空间格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宣城市新质生产力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集群分布情况


宣城市重点产业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在汽车零部件领域,作为安徽省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截至2024年底有企业700余家,年产值超85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425家,占全省总数约15%,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5%,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23%,拥有中鼎集团、永茂泰等一批知名企业,产品涵盖多个环节和领域,部分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列,且产业集群以宁国、广德为核心,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构筑技术高地,拥有众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级检测检验中心(实验室);新能源产业作为“2+3+4”产业链首位产业,2024年产值达750亿元,增长74.4%,集聚企业130家,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集群跻身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龙头引领、梯度发展”态势,以华晟新能源、固德威电源、益佳通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培育了多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此外、电子信息、新材料及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分别集聚香农芯创、司尔特、华菱精工等龙头企业,为宣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

安徽省宣城市重点产业链及代表企业


安徽省宣城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宣城市新质生产力布局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并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未来,宣城市将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加速新兴产业壮大与未来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崛起并进


宣城市短期内将聚焦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主导产业为突破口,通过引入智能生产线、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等手段,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附加值。例如,汽车零部件企业将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突破轻量化材料、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关键技术,巩固产业集群优势。同时,加速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依托广德PCB产业集群、宁国高性能密封件产业基础,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此外,宣城还将推动“文旅+”融合,利用皖南山水资源与文化底蕴,开发沉浸式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消费场景,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2、科技创新驱动与产业生态优化


宣城市将强化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作用。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突破。例如,光伏产业将聚焦异质结电池技术迭代,提升光电转换效率;汽车零部件产业将探索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系统等前沿技术应用。另一方面,优化产业生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转化等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与创新团队。同时,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创新联盟,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格局。


3、未来产业布局与可持续发展


宣城市将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例如,依托广德通用机场资源,发展无人机物流、航空旅游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结合新能源产业基础,探索氢能、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商业化路径。同时,宣城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低碳转型,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例如,推广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建设零碳产业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山峦叠翠、水墨诗韵”的城乡风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通过未来产业布局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宣城将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成为长三角区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极。


本文采编:CY379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用润滑油液应用及

监控分技术委员会

联合发布

TC280/SC6在

用润滑油液应

用及监控分技

术委员会

标准市场调查

问卷

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
答完即刻抽奖!